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9
3
自我挑戰組

十年職涯回首:開發、選擇與初心系列 第 9

溝通的秘訣 — 多聽少說(下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傾聽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好的結果,為了最好的結果,我不強求我的方法,我不在乎功勞是不是我的,我不在乎被打臉。

達到這個境界,才是真正領悟溝通的精髓。

我不能錯

很多開發者放下身段或是怕丟臉時會出現的心態。在這種情況下,「對錯」本身已經不重要,因為已經演變成了維護自己的心理狀態。

對很多開發者來說,承認錯誤等同於承認自己很笨、承認自己失敗了。

為了保護自尊心,他們會下意識地抵抗任何指出他們錯誤的可能性。不敢犯錯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,他們會試圖在某些領域抓住絕對的控制權。

要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認清自己會犯錯,並把犯錯當成寶貴的成長機會。

若要說我在開發職涯當中犯過的錯,已經多到數不清了。但也因為如此我才累積了大量的經驗,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。很多知名的開發者,他們在不同場合也都提過自己常常犯錯。

很多人會用那所以犯錯也沒關係的立場反駁,但在開發上或專案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出錯的,在沒有情境的情況下很難一概而論,就看是否願意承擔出錯後的結果。

尤其是在 AI 不斷進化的時代,很多經驗放在今天可能也會失效。有時候年輕人提出的觀點反而是更好的方案。只有放下自己是對的執念,才有辦法達到最好的結果。

(大家都是明理人,希望不要把這一段理解成事情隨便做,反正會出錯的意思)

事實還是觀點

立場與價值觀層面沒有對錯。很多時候,我們爭論的內容根本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「事實」,而是主觀的「觀點」。

而溝通的衝突來源之一就是混肴事實與觀點:

  • 事實:「這杯咖啡是攝氏90度。」
  • 觀點:這杯咖啡太燙了,不好喝

很多人會把自己的「觀點」當成不容置疑的「事實」來捍衛。

當對話觸及到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,就不再是邏輯辯論。這些信念與個人身份認同深度綁定,挑戰他的觀點就像在攻擊他這個人。在這種情況下,幾乎不可能有「對錯」的結論,只有立場的不同。

總結

在溝通上我覺得挺好用的指標是——你有多常發自內心地好奇別人怎麼想?

如果很常常好奇別人怎麼想,那很有可能你已經掌握了溝通的精髓,如果你常常覺得別人是笨蛋,覺得自己的解法才正確,很有可能是你還不知道如何溝通。


上一篇
溝通的秘訣 — 多聽少說(上)
下一篇
雇用與面試
系列文
十年職涯回首:開發、選擇與初心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